在满人对汉家天下虎视眈眈,华夏江山岌岌可危,国内政治日益腐败,社会矛盾激化的明朝末叶,池州出了一位英豪,名叫吴应箕。
吴应箕,字次尾,号楼山,生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,卒于清顺治二年(1645),南直贵池训田(今石台县大演乡)人。他因“善今古文”,而成为“秀才领袖”;因“意气横厉”,而深受“复社”同仁爱戴;他“以死报国”的言行,为世代人臣所敬仰。他出生于衰落书香门第,祖父吴国珍以文学名于时,父亲吴思周,布衣任侠,好与贤豪长者交流。应箕幼从学耿直而又饱学的舅父李首川,但科举不顺,16岁参加科举考试,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,后八试南都(南京)不第,直至49岁时才以南试副榜贡生入京。然而,这次中举并未为其带来功名职位,故时人、后人记载其生平仍多以“诸生”、“生员”、“县学生”等称之,甚至谓其“不登朝籍”,即在明代未曾做过一官半职。直至顺治皇帝福临登基,清朝建立后,南明唐王朱聿键闻他忠贞报国,战绩辉煌,授以池州推官之职,纪监军事。未久,即战败殉难。
吴应箕所生活的年代,是阉党专政,奸佞作祟,阉奸同流合污,迫害忠良,排斥异己,朝野政治腐败,国家经济衰危。在这种形势下,一批士大夫和仁人志士,继东林党之后,纷纷组织文社,聚众讲学,评论时政。崇祯二年(1629)几社首领张溥、张采整合江南十几个文社在江苏吴江(一说崇祯六年,在苏州虎丘)成立“复社”。以政治而言,复社是士大夫政治集团;以文学而言,复社是文社组织。复社的政治色彩浓于文学色彩,他们以东林党继承者自居,结社讲学,抨击时政,与以阉党斗争为乐。切齿憎恨阉党奸佞的吴应箕为复社成立而欢欣鼓舞,便与宣城沈寿民、桐城钱澄之及方以智第一批加入复社。应箕入复社后,积极参与复社事务,如编书、撰文申述复社之志,声讨依附阉党魏忠贤的奸佞阮大铖等,渐渐成为复社的中流砥柱,被人们誉为“秀才领袖”,后来竟然成了复社的领袖人物之一。
吴应箕学识渊博,“至于经史证据,国家关系,时势安危,方舆形胜,以及兵贼战守攻击之成败,无不扺掌而谈”(汪有典《前明忠义列传》)。复社中人才济济,学者云集,如前期的张溥,吴伟业、陈子龙,中期的方以智、陈贞慧、冒襄、侯方域,后期的顾炎武、王夫之、黄宗羲等,个个才华横溢,或以文学家称世,或以诗词人扬名。但复社在文学创作上,其成员受“前后七子”的复古主义影响较深,主张文学创作要尊经复古,没有什么新创见。不过在创作实践上,由于处在特殊的时代,其成员的诗文写作,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,既与刻意拟古的“前后七子”不同,也与主张空疏、性灵的“公安派”、“竟陵派”有所区别。吴应箕既长于尊经拟古写作,又擅长针砭时弊、激昂犀利的檄文和政论文。一生著述颇丰,主要著作有《国朝纪事本末》、《东林本末》、《熹朝忠节传》、《留都见闻录》、《读书鉴》、《读书种子》、《复社姓氏录》、《友鉴录》、《续觚不觚录》、《宋史》、《盛世集》、《读书止观录》等,共112卷。其数量之多、体类之广,在复社成员中可比者不多;且作品大多激昂豪放,气势磅礴,以理服人,以情感人,风格独特,备受复社成员的好评。正如明胡秋源在《复社及其人物》一书中所说“吴氏的著作成为晚明党社运动者学习参考的模本。”查继佐《诸生吴子传》更称“其文名之广传,以至他所点定的古今书,后学得其笔墨,如获至宝”。事实果如查继佐所说那样。一次吴应箕在游杭州西湖的船上,赞扬一位叫罗炌的人文章写得好,第二天杭州人无不争着四处寻找购买罗的书。一时“洛阳纸贵”,罗书销售一空,坊家赶紧重新刻印。这足以证明吴应箕的名气有多大,话语的分量有多重,何只“一言九鼎”。
吴应箕一生交游甚广,与晚明许多有识之士皆有唱和之作,当中与“复社”人物最为友好,与明末“四公子”关系甚佳。祯崇五年,复社成员、南都礼部主事周鏕上疏论阉党不当专政,被革职下狱,应箕得悉后,不惜以身犯险,独入狱中护视。阮大铖知晓,立即遣骑追捕,应箕趁夜色逃脱。周被杀,应箕为他写了三篇祭文,谓周之死乃“死先帝也,死五朝之贤人君子也。”复社成员、学者、书画家黄道周因上疏指斥大臣杨嗣昌等,被贬至广西。黄路过南京,寓居石城桥,应箕以弟子(黄年长应箕七岁)身份前往拜见,盘桓半月之久。明末“四公子”,除各有奇才外,皆出生豪门,其先父辈或是高官,或是知名学者,或是东林党要员。如陈贞慧之父陈于廷官左都御史、太仆少卿、东林党人;方以智之父方孔炤万历进士,官佥都御史、巡抚湖南;侯方城之父侯恂万历进士,官御史、兵部侍郎、东林党人;冒襄之家是如皋首富,其父冒起宗万历进士,官左良玉监军、宝庆抚治道。应箕未因与这四位公子门第的高低,望而却步;四公子也未因应箕出身之“寒微”,对他不屑一顾。四公子均比应箕年少,年龄最大的陈贞慧小应箕10岁,年龄最小的侯方域小应箕24岁。所以四人皆视应箕为长者,既同他书信往来,诗文唱酬;又拜他为师,当面求教,畅谈被此嗜好的文章和议论世风日衰的时局。陈贞慧为父出版文集,请应箕为书写了序言。方以智多次赠给应箕书画、诗书扇等器物。侯方域对应箕极为崇拜,成为莫逆交、忘年交。后为应箕整理、汇编了27卷文集即《楼山堂集》。应箕殉难后,又写了一篇语极凄切,盛赞其生平事迹的祭文。应箕与复社成员、宣城沈寿民情同手足,两人无话不谈,无事不议。与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等学者都有诗词文唱酬。由于应箕是复社里这批秀才中的长者,又高才饱学,德高望重,故而被大家誉为“秀才领袖”。
吴应箕率性任侠,不拘礼法,不惧豪强,敢于斗争,慷慨直言。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前明忠义列传》称谓:“楼山(吴应箕)之为人,卓荦淹通,豪俊负大志,一贫诸生,挥金帛娱声色,好面折人过,与公卿大夫办论是非得失,赴人患难,缓急如不及。”通俗地说,就是吴应箕这人,是一个贫困的儒生。但卓绝超群,深博通达,豪放俊朗,胸有大志;挥金钱玉帛为玩物,不动声色;好当面指责别人过错,又好与公卿辩论是非;帮助他人解患难,惟恐做得太慢,办得不到位。他常联合复社同仁声讨抨击魏忠贤、阮大铖沆瀣一气,祸国殃民的深重罪孽,谋求改良政治,挽救明王朝统治。崇祯即位后,驱逐了魏忠贤,削了阮大铖的职。但阮依然侨居南京,联络南北因依附魏忠贤而失职的诸人,企图东山再起。吴应箕与无锡顾杲、芜湖沈士柱、余姚黄宗羲、宣城沈寿民、商丘侯方域、长州杨廷枢等不齿阮氏所为,于崇祯十一年遂起草可谓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张“大字报”《留都防公乱揭》,揭露和讨伐魏忠贤奸党头目阮大铖持权当道,破坏抗清的罪恶勾当。签名者达140余人,皆复社成员。应箕在复社内倡导成员对政治、学术、道德要有责任感,多参与讨论时事。当崇祯中,世人预虑燕都之必不可守,复社内有人笑世人迂腐,斥之为无稽之谈。应箕侃侃而谈,赞成世人的忧虑,批评笑人迂腐者,事实证明燕守最终不保。应箕还强调臣子进谏的重要性,认为“臣子不可为求得到君主取信而扭曲义理,纵使所言不被采纳,为人臣者仍必须以最正之论直谏。”他是个以进谏为己任之人。仅崇祯九年,他先后写了《拟进策》十篇、《兵事策》十篇及《时务策》七篇,几乎对各方面的时事皆有所论。时人称颂他“名虽不登朝籍,而人才之邪正、国事之得失,了如指掌。“一时间,公卿以下者,咸加礼异,视其是否为荣辱。”也就是说,社会各界人士,对应箕呈异样目光,以他的是与否、好与恶作为衡量是非、荣辱的标准。
吴应箕以报国为己任,认为“人臣者为保存正义,当尽力为国,在危急关头更应舍生取义,务求完成大臣、儒者的使命。”“扶国纪而明人伦,虽身死何惜!”在他的著作中讲及死与节义的问题十分多,反复申述报国是成德的重要途径,而报国的极致,即是舍身,死是成德的终极手法。当李自成攻下北京,进驻紫禁城后,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,不少明旧臣投降仕敌。应箕感慨曰“奈何君死社稷,臣不死君,又反颜事仇。”译为白话为“为何君为国家而死,臣不为君而死,却反过来与敌为伍,与君国为仇。”遂撰《公讨从逆贼臣檄》,鼓励天下士人反抗敌人。檄中曰“诸臣之误国,无论死与不死,罪皆不能赎,然事已至此,亦惟有以死抗贼。”这就是吴应箕坚如磐石的人生观、道德观。明亡后,阮大铖受南明皇帝朱由崧重用,捕杀复社文人。应箕为蓄势待发,躲避回乡。清顺治二年(1645)五月,清兵渡江,朱由崧被俘。应箕在家乡起兵,与在松江起兵的几社创立者、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和在徽州起兵的兵部右侍郎金声,东西、南北相呼应,联合抗清,曾一度占据贵池、石埭等地。是年秋末初冬,他率义军在贵池县泥湾口阻击清军南进,因寡不敌众,败退回山,最后退守在压气培(今大演乡新农村境内)兵败被俘,押解于池州城外石灰冲(又称鸡罩山)慷慨就义。同时被杀害的还有参加义军的青阳县知县、进士庞是胤,泾县知县、进士尹民兴,宣城诸生吴汉超等,以及吴应箕家人百余口。为保卫大明江山殉难,对于吴应箕来说既是视死如归,又是报国的极致。忘年交侯方域为应箕写了篇《祭吴次尾》,对其慷慨不屈,大义凛然殉难作了动人肺腑的记叙:“次尾战败,危坐正冠,徐起拜故君、辞先人,引颈就刀,意气豪振。”“面冷而苍,髯怒以张;言如风发。气夺电光。”为永久纪念这位民族志士,池州人民于民国初年,建吴应箕祠于百牙山东麓,并将池州城西街改为楼山街。遗憾的是,祠已早毁,街也易名。惜哉!惜哉!
令人欣慰的是,一个与清军不共戴天,并惨死在清军屠刀下的卫明志士,居然入了清人编纂的《明史》列传(165),且评介为“善今古文,意气横厉一世”;“南都不守,起兵应金声,败走山中,被获,慷慨就死。”可谓言简意赅,客观公正,恰如其分。(摘自于吴汉卿《钟秀池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