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池州古今 > 名人在池州 > 本土名人

再说黄观

发布时间:2011-06-13 09:11 来源:档案局 作者:市档案局 浏览: 【字体大小:
    古邑贵池是钟灵毓秀之地,历史上共出了7个文武状元。按时间先后,黄观是贵池7状元中的第三人,但却是贵池知名度最高、影响后世最大的一人。原因是他生得辉煌,死得壮烈。
  黄观字澜伯,元朝至正二十一年(1361)生于直棣池州府贵池县城郊(今里山联盟村)一没落书香家庭,父本姓黄,因做了许氏上门女婿,遂从许姓,自参加县试起一直名称许观。许观自幼智商超人,又勤奋好学,治学严谨,注重时论,不尚浮文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庚子乡试得“解元”;中辛未科会试第一即“会元”;接着参加殿试。明太祖朱元璋临轩制策,以国虽一统,但夷虏之警未息,是否可以放松御夷和如何御夷即“御夷之策”为题,试其对策。许观以精练的语言,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大明王朝国内外形势及边疆的安危状况,然后极论御夷之方略:“蛮夷之人,譬之禽兽,乍臣乍叛,其心冥顽非可仁感也,其气悍勇非可义结也。今夫丑其腥秽,恶其骄淫,扫荡芟夷正在今日,此乘机之不可罢也。彼其畏威远遁,深入不毛,而不可以力致者,又不可不有备之。故屯兵塞上,且耕且守,于其来者拒之,去则追之,如是则事事有备,中国无骚扰之患,边境无可虞之忧,此边戍之不可以绝也。既能乘其无道,福善祸淫之机而殄之;又能尽其人事,练兵讲武之法以备御。彼将慑服威灵,而不敢肆侮于外矣。国无外侮则内治益,修纲陈纪,布礼备乐和民安无事,岂不可以垂衣而治乎!”许观御夷策略和战略,与朱元璋之思想如出一辙,真是君臣心心相映。太祖大悦,朱笔一挥,钦点许观殿试一甲第一名———状元。至此,他已先后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连拿三个第一即连中“三元”,更为惊人的是在县、府、院、省、会、殿六级科考中连拔了六个头筹,集“三元六首”于一身。在明朝,自洪武三年(1370)至崇祯十六年(1643)的273年间计88场殿试,荣获“三元”者只两人,即洪武间贵池县的许观、正统间淳安县的商辂。笔者翻检了有关科考史料,发现自隋开皇十八年(598)实行科举考试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废除科举制的1300多年间,中“三元”者只14人,得“三元六首”者未见第二人(可能翻检的史料不全或查阅得不细),可见以“三元天下有,六首世上无”美誉许观真是名符其实。许观乃旷世奇才。许观中“状元”后,初授翰林院修撰,继迁尚宝司卿,寻升礼部右侍郎。建文元年(1399)改官制以侍郎为侍中,许观被授侍中。是年奏准惠帝恢复黄姓。可能是由于黄观的愚忠与惠帝朱允炆的儒生性格情投意合,惠帝将黄观与他的老师方孝儒视为心腹,备加重用。年未不惑的黄观可谓春风得意,踌躇满志,当是生得辉煌。
  然而,福倚祸伏。祸根乃太祖朱元璋所植。为了使国家最高统治权完全掌握在朱姓皇帝手中,传之万世,洪武二年(1369)朱元璋诏定了“封诸王之制”。他共有26个儿子,除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不封王外,第九、第二十六子早死,其余23个儿子全封了王。二子樉封秦王,三子 封晋王,四子棣封燕王,五子橚封周王,六子桢封楚王,七子榑封齐王,八子梓封潭王,十子檀封鲁王,十一子椿封蜀王,十二子柏封湘王,十三子桂封代王,十四子模封肃王,十五子植封谷王,十六子 封庆王,十七子权封宁王,十八子楩封岷王,十九子橞封谷王,二十子松封韩王,二十一子橂封渖王,二十二子楹封安王,二十三子桱封唐王,二十四子栋封郢王,二十五子 封伊王。这样西安、太原、北平、开封、武昌、青州、长沙、兊州、成都、荆州、大同、甘肃、宣府、宁夏、大宁等北方重镇和全国著名城镇几乎全在诸王的控制之下了。所封诸王,都在封地建立王府,设置官属,拥有护卫军少者三千、多者万九千人,隶籍兵部。各地驻军的指挥权全控制在诸王手里,连各省的都指挥使、布政使、按察使都得服从诸王旨令。燕王朱棣,屡次受命出塞巡边,筑城屯田,节制卫所军队和将领,成为拥精兵、辖要地的真正统帅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,军车六千,所属朶颜三卫骑兵,皆骁勇善战,数会诸王出塞,以善谋称。机关算尽的朱元璋封戴营王之策,为王朝内讧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。
  洪武二十五年(1393)四月太子朱标病故,时年65岁的朱元璋悲恸异常。皇位传何人?经反复的考虑,最后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,于同年九月立朱标嫡子、16岁的允炆为皇太孙,四子朱棣心怀不满。允炆的性格极像其父,生性敦厚,是个典型的儒生型人物。有次,朱元璋令允炆赋诗,诗的最后两句是“虽然隐落江湖里,也有清光照九州。”朱元璋认为诗风衰飒,很不高兴。朱元璋又出语令他答对“风吹马尾千条线”允炆对“雨打羊毛一片膻”。朱元璋更觉调子低沉,毫无抱负、气度,脸色顿变。此时正在一旁的朱棣即上前奏对曰“日照龙鳞万点金”。朱元璋反怒为喜,不禁连声叫绝“好对语,好对语!”于是对朱棣深加宠爱,并动更换皇储之念。后为大臣劝阻,但助长了朱棣接替皇位的欲念和野心。
  洪武三十一年(1398)闰五月朱元璋死,传位于朱允炆,次年改年号为建文,是为惠帝。允炆即位后,擢东宫近臣齐泰为兵部尚书,伴读黄子澄为太常寺卿,方孝孺为侍讲学士,黄观为礼部侍中,同参军国大事,齐泰、黄子澄成为惠帝最得力的左右手。在齐、黄等人(应该包括黄观)的建议下,惠帝采用多种方法削夺藩王的权力,从而展开了皇朝和藩王之间激烈而又残酷斗争。先是以在洪武时就多次违法为名,逮捕了朱棣同母弟周王橚,继之以伪造货币和擅自杀人的罪名逮捕湘王柏,后又诱捕齐王榑、代王桂。此时,秦王樉、晋王 相继去世,唯燕王棣公开反叛。他援引祖训,以“清君侧”讨伐齐泰、黄子澄等为名,率军南下,号称“靖难”师,发起了一场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争夺之战,历史上称为“靖难之变”。“靖难”师起,一呼百应,所向披靡。惠帝迂阔懦弱,根本不是朱棣对手。在朱棣先前拉拢收买下,宫廷太监纷纷投靠燕王,内外策应,向其递送防务虚实军事机密。建文四年(1402)“靖难”师兵进灵璧,遇南军大将徐辉祖,燕王畏惧,踌躇不前。恰在这时,朱允炆听信谗言,临阵易将,将徐辉祖调回,南军士气随之瓦解,降者数万。燕军势如破竹,长驱直下,六月攻入南京。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(一说外逃),一场皇位争夺战至此结束。朱棣登上皇位,改年号永乐,是为成祖。
  黄观与朱棣早有过节。朱允炆即位后,朱棣来南京,以身体有疾不拜惠帝。诸臣敢怒不敢言,惟黄观当面直言相劝:“虎拜朝天,殿上尽君臣之礼;龙颜垂地,宫中叙叔族之情。”朱棣怀恨在心。“靖难”师起后,黄观奉惠帝之命,草拟诏章,既严斥燕王罪过,又陈言大义,晓之以理,诏令朱棣罢师回燕,无果;后又奉旨到长江上游招募援军,抵抗燕军,这就更加深了朱棣对黄观的仇恨。朱棣夺皇位后,在南京城张贴通告,令暴二十五名文职“奸臣”罪行于市,黄观名列第六人。此时,黄观正率募兵顺江东下,至安庆,闻燕王已即位,惠帝不知下落。自知大势已去,无力回天,在罗叉矶江面,面东朝拜,仰天大哭,曰:“已哉奈何!”并念叨着妻女“家不可保矣,吾妻有志节,料不肯受辱!”遂跳入湍急的江流中,舟人以钩挽之,仅得珠系棕帽一顶。悲夫,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吞没了一代英豪。燕军随后追赶援军,搜得棕帽,带回南京,悬于闹市,以示众人。
  夫有奇志,妻有志节。永乐朝中的执政大臣,知晓黄观在上游募兵,罪不可赦,当灭九族。出于恻隐之心,命其夫人翁氏及二女,配嫁于家奴,以避杀身之罪。翁夫人表面从命,强颜欢笑,设酒以庆,将三家奴灌醉,携二女与佣人,举身淮清桥下,自溺而死。后有人在桥下游捞起三具女尸,乃翁氏与二女,母女仨依然手和手紧扣,连成一串。时有心善者用棺木装三尸体,不敢掩埋,厝于河旁柳树林中。五六十年后的天顺年间(1457—1464),池州府人去南京,见秦淮河畔的柳林中停有三口破损的棺木,问棺中是何人。有人掩口轻声叹道:“是黄状元夫人与两个女儿。”其凄凉情景,铁石心肠者也不禁潸然泪下。
  “靖难之变”,共诛杀旧臣九族、十族(九族及学生)之内者达数万人,黄观一门受株连者超百人。
  在君为臣纲的时代,作为臣子黄观对君王赤胆忠心,视邪利如灰烬;受君王之命,赴汤蹈火,视生死如鸿毛,真忠臣也。黄观杀身成仁,死无二心,魂魄不愧,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深沉悲壮的挽歌。伟哉!伟哉!
  注:数年前笔者作《黄观的悲哀》一文,已入2003年出版的《旅途撷英》一书,故此文为“再说”。(摘自于吴汉卿《钟秀池州》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