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5月 全国先进生产(工作者)代表大会出席证、请帖、纪念章等
1956年3月 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出席证、纪念章
1957年1月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奖状
1956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用笺及其复原照片
山顶上也能办学
黄凤皋
我是安庆专区至德县的一个小学教师,1954年从桐城初师毕业,分配到至德工作。那时我只有十八岁。虽是个青年团员,但旧的思想意识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。我不愿到单级小学(整个学校只有一班学生)去工作,一心希望文教科能给我分配到规模较大、条件较好的学校去。
文教科给我分配在志德县高山第二小学。文教科负责同志介绍说:这是老革命根据地(早在1935年这儿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)。单级小学,学生人数少,居住分散,校址在山顶上,上山共有三十余里,工作是困难、艰巨的。我听了这一番介绍,心乱了,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在我脑子里不断呈现着。我有几次想要求文教科另行分配。这些念头,后来都打消了,因为我想到自己是个青年团员。
开学的那天我花了很大力气才爬到山顶。学生到齐了,原来总共只有六个人。原来学生是要多一些的,由于过去教学工作做的不够好,学生成绩很差,二年级学生写不来自己的名字,三年级不会造句,四年级学生不能写话,做不来算数。因此,家长们也就不愿给孩子继续念了。了解了这个情况,我想,要孩子们都来上学,得把家长的思想搞通,然后在教学上做出成绩来。于是,我确定先做家庭访问工作,我记得,我第一次做家庭访问的那天,是个大雨的日子,山路泥泞难走,我到这个学生家又到那个学生家,跌倒了,又爬起来继续前进。天黑回来,自己烧饭,又要洗澡,心里又难过起来。晚上睡在床上,只听得野兽在附近追逐咆哮的声音,想起孤山里只有我一个人,又害怕,又难受,我把被子紧紧抱着头痛哭了一场。想到学校集体生活多么愉快,对眼前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感到无限苦恼。当晚我决心要求调动,坚决离开。第二天,我又想起这儿是个老革命根据地。他们在解放前根本没有机会读书。政府为他们建立了学校,要使老解放区的人民永远从文化上翻身,组织上分配我到这里来工作,责任是重大的,又是光荣的。想着,想着,心里又犹豫了,后来经过同事们的帮助,使我终于战胜了动摇的思想,下决心在这里工作下去。
由于我下了决心搞好工作,与学生家长联系更密切了,与当地干部团结的更紧密了,经过三天的奔波和学生家长及干部的协助。终于凑集了十三、四个学生,正式开始了教学。
在教学过程中。我一方面从生活上照顾、体贴孩子们。一方面注意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教养工作。上面说过这个学校是在高山顶上,距离学生的家都较远,学生来自各个山洞凹坞,有几个学生上学要过三十多道河,这对小学生是个很大的困难,家长们也特别担心。我为了学生们能天天上学,平安的来去,每次总是亲自去迎送远道的学生。这样家长放心了,也保证了孩子们不缺课。可是问题又来了,冬天这儿天气特别冷,孩子们怕冷,不愿意到学,家长怕孩子受凉,也不要孩子上学,为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长时间,后来建议家长给孩子做一个火桶。每天早晨没等学生到校,我就把火生好了,使学生们一到校就有火烤。另外,我又经常到学生家里去进行访问,了解他们上学的具体困难,并设法帮助解决,这样就更密切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。在教学上,因为这个小学是单级。在一节时间里要给四个年级的学生上课,所以每次课前我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工作。合理的掌握时间和布置作业,同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。对于因故缺课和过去没有学好的学生,我总设法替他们补课,有时利用星期天和晚上的晚间前去送教。此外,我重视了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,过去学校经常发生偷窃现象,课堂纪律差,打架和损害庄稼的现象也经常发生。为了全面地培养孩子们,我采取了耐心说服和悉心教育,将报刊上的模范人物事迹向他们进行教育。在自己言行上又注意做出榜样力量,影响他们。比如学校里的清洁卫生工作、生产劳动我都带头去干。这样带动了孩子们,使他们也养成了劳动的习惯。通过以上这些努力现在这个学校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。学生人数上由原来的六个增加到十八个。达到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;学生的成绩都在八、九十分,除个别留级的外,保证了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升学,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。
这次我被推荐来参加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。感到无限兴奋、愉快和光荣。但我也感到很愧疚,因为我的工作还是做的很少,还不能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。今后为了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,一定不骄、不傲,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,不向困难低头。克服一切困难,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、更好的、合乎规格的建设人才而奋斗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