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池州古今 > 名人在池州 > 本土名人

纬武全文说柯乔

发布时间:2011-06-13 09:26 来源:档案局 作者:市档案局 浏览: 【字体大小:
         早年,在青阳采访时,曾拜谒过九华乡柯村的柯乔牌坊,知道柯乔系明朝中后叶进士,官位不低,且很有政绩,但未深究其生平。近年,在撰写贵池峡川柯相的小传时,脑海中萌生起一个联想:柯相与柯乔其祖上是否一家人呢?于是便进一步翻阅其两氏家谱,一翻令我喜出望外:柯相与柯乔俩七百年前果然是一家人。
  柯氏其始祖原居河南洛阳,至周仲雍五世孙柯相(名林)迁居江苏无锡之历山,即今柯山。传至柯应诚,于唐神龙初年(705)应龙出任池州刺史,后升镇国安化节度使,其后因避世乱迁居于池州之青阳柯玉里即今日九华乡之柯村。柯应诚爱九华山之灵秀,便举家在柯玉里长期居住下来。其子孙兴旺发达,科场得意,登进士、明经者层出不穷。后为官全国各地,或安家如他府州县,或迁居于客邑、客乡。今日江西鄱阳和彭泽、安徽广德、贵池的棠溪和峡川等地的柯氏皆是柯应诚之后代。若按氏系脉络论,柯应诚该当是上述县乡柯氏的始祖或曰一世祖。也就是说,青阳柯乔是柯应诚的嫡系后裔,贵池柯相则是柯应诚后裔的支脉。
  柯乔的上辈官位不薄,父柯崧,又名崧林,明正德五年(1511)贡士,任武义县学训导,升河南堵阳王府教授,后敕封监察御史,一生清廉耿直。柯乔生于弘治十年(1497),字迁之,号双华,自幼秀异,聪颖好学。幼时,师从贵池源头望族李氏才子李呈祥。李呈祥(1484-?)是明文学家李武的三子,幼时就有“必为圣人之志”的雄才大略,但科场屡屡失意,边授徒边科考。嘉靖元年(1522)39岁的李呈祥廷试落榜,从此乐道不仕,一心授徒。李呈祥深得哲学家谌若水和王阳明的赏识,三人关系亲密过甚。柯乔9岁拜年仅22岁的李呈祥为师,呈祥不光教授柯乔古文,还给他说文解字,前后四年使柯乔茅塞顿开,知识猛长,16岁就考中了秀才。柯乔永生不忘李呈祥这位启蒙老师。柯乔后又师从哲学家、文学家王阳明(1476-1528)。王阳明先后于弘治十五年(1502)和正德十五年(1520)两次上九华山,两次都经过柯乔家,并在他家宿食,受其父盛情宽待。第一次柯乔年仅6岁,尚不知人情世故;第二次柯乔已是24岁的青年,又两次乡试落榜。对盛名远扬的文豪王阳明的到来喜从天降,在父亲的恳求下王阳明收其为徒(应称弟子)。柯乔邀同窗好友江学曾、施宗道全程为王阳明服务,照料饮食起居。前后近两月,形影不离王阳明,听他讲经说理,向他求教文、史、哲,获益匪浅。两年后即嘉靖元年(1522)在南京乡试便中得举人。其时,明南京吏部尚书、著名哲学家湛若水(1466-1560)在南京筑“西樵讲舍”,聚众讲学,门徒如云。嘉靖五年柯乔专程去南京拜湛若水为师,静心听讲,发问求教,文理双赢。嘉靖八年(1529)23岁的柯乔,在廷试中便登一甲进士第。
  柯乔初授行人司行人、升贵州道御史,后调永平府(辖境相当于今河北长城南陡河以东地)推官,未久升户部主事员外郎。嘉靖二十年(1541)以政绩迁升湖广按察司佥事,驻节沔阳(今湖北省仙桃市)。沔阳地处汉水江畔,连年洪水泛滥,两岸大片农田庄稼被淹,常常颗粒无收,人畜溺水而死者无以计其数,人民困苦不堪。柯乔认为“江水溺人,咎在官史”。为了消除水患,他倡议并奏准朝廷建筑江堤。于是,他亲自视察江、汉两岸地势,勘察堤基宽度。鉴于根治沔阳水患,需要分区分片修筑挡洪江堤,总长数百里,工程浩大且十分艰难。他动员民工数万人,亲自住进重点工程区,每日巡视督促检查,奖其勤紧,罚其怠惰。由于柯乔的雷厉风行,又措施得力,工程进度很快,仅四个多月就全部完工。柯乔从工地回城之日,老弱者扶杖出迎,全城沸腾,场面极其热烈壮观。接着他又修建连接城乡的宽广大道;建立集市方便商贸交易;在江、汉两水上铺设浮桥,便利两岸人民往来;又兴办学校,提高人民文化素养,振奋士气;亲自审理积压已久的犯罪案件,平雪了许多冤狱;废除了多年延袭的压抑人民生存的不合理苛政。百姓扬眉吐气,全县百业俱兴,多灾多难的沔阳以政通人和扬名于湖广。然而,天有不测之风云,向来以水患为主害的沔阳,嘉靖二十二年却遭遇历史少见的大旱,田地龟裂,禾苗枯焦。柯乔食不甘味,卧不安枕,一方面组织农民动用一切提水工具浇灌禾苗,一方面带领衙役出郊祷雨。说来也巧,倾刻间雷电闪灼,大雨如注,禾苗起死回生,凶岁化成丰年。一时人民将其神化,说他的德行感动天地,心灵与神灵相通。柯乔并未贪天功为己有,他向人民阐述奇异天象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人只可祈求,不可强索,大雨降至,乃上天的恩泽,并非是自己的神力(柯乔也是个唯心主义者,更不是科学家,只能说到这个份上)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)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。离任之日,沔阳城乡数千人挽着他的轿子哭泣相送。民众换下他的靴袍,建立生祠,永久祀之,可见沔阳百姓对其爱戴怀念情感之深笃。
  柯乔入闽两年,擢为四品官省按察司副使,其职责是协助提督加强管理海防军务。不久改巡海道副使(相当现在海军副司令)。在此前的弘治末年和嘉靖初年,日本和葡萄牙商人与闽浙商人相勾结,以贸易为名,行烧杀掳掠抢劫之实,搅得沿海鸡犬不宁,被巡抚御史欧珠和镇守太监梁瑶击退和斩杀,一时平安无事。嘉靖二十六年,日、葡两国海盗又来侵犯,朝廷采纳巡按浙江御史陈九德建议,调任巡抚赣南的右副都御史朱纨巡抚浙江,提督海防军务。其时,闽盗李光头(实名李贵)、浙盗许栋占据漳州之月港和宁波之双屿,造大船运载违禁货物,与日、葡海商进行走私贸易,官府无力制止。朱纨命都司卢镗领兵由海门进军,命副使柯乔与都指挥黎秀分驻漳、泉,福、宁以遏制去路。经过月余战斗擒获李光头、许栋及日本人稽天,共处死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,震动一时,沿海也安定一时。嘉靖二十八年2月,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,并在宫前、下安等地登陆,肆行奸淫掳掠。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、龙溪知县林松派一兵船伪装商船,诱敌深入伏击,共歼敌239人,其中击毙33人、俘获206人(内有头目3人、汉奸1人)。致使葡萄牙侵略者不敢再侵犯福建沿海。经过这两次沉重打击,日、葡商船不敢入境,与贵族官员有利益关系的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,遂群起攻击朱纨和柯乔。御史闽人周亮先向吏部弹劾朱纨,将朱纨的巡抚衔改为巡视,以削其权。朱纨上疏自辩,语多激愤,又请处死“勾连倭舟”的长屿海盗林参等。周亮继之弹劾朱纨“举措乖方,专杀启衅”,又弹劾柯乔、卢镗“党纨擅杀,宜置于理”。世宗朱厚熜派给事中杜汝祯前往审理。此人复奏,说这些外国商人招了些海滨无赖之徒,这些无赖者不过为了混口饭吃,并无劫掠之事,朱纨等擅自行诛,诚如周亮所弹劾。朱纨被逮,后自杀(一说免官回家),柯乔、卢镗被逮,由福建按察司审理待决。后因其治沔阳有功,朝廷免其死罪,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)获释回乡。返青阳后,在九华山阳明书院右侧构筑双峰书院,闭门读书。后又于池州府治李呈祥讲学处的“神交亭”旁筑室读书,以志不忘其启蒙老师。嘉靖三十三年(1554)四月二十三日含冤病逝于柯村故里,终年五十八岁。
  朱纨、柯乔等被罢官后,明廷一度撤销了提督海防军务的巡抚御史或巡视大臣,专用于捕盗的四十余搜船只也被遣散,海防空虚,海盗与倭寇的活动更加猖獗。其后,总兵俞大猷(1504-1580)在抗击和平息侵犯闽浙的倭寇中,获息朱纨、柯乔实为抗倭英雄,为谗言所害,便上奏朝廷为他们平雪冤狱。嘉靖三十三年秋,朝廷诏令柯乔进京复职,诏令到时,柯乔已死去数月。惜哉!哀哉!
  柯乔故居为砖木结构,现存门坊和前厅,内有天井。门外有八字形影壁,门坊上额镌有“嘉靖乙丑科进士柯乔”、“副宪”等字。前厅堂心壁上有楹联两副,一联曰“八闽立奇功,战绩犹存,纬武全文莫若祖;九华馀精舍,流风未歇,读书谈道又何人。”另一联曰“学比董江都,品重王门师道贵;风高陶靖节,志甘泌水宦情疏。”两联作者是谁,说法不一。楹联文字洗练,用词准确,是柯乔功德、才学、品格和精神的真实写照。柯乔门坊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  贤良逝去数百载,英名伟绩永传存,这就是人的价值定律。(摘自于吴汉卿《钟秀池州》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